生理学
01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被动转运:根据分子大小:分别是单纯,通道,载体。
主动转运:有泵的是原发,没泵的是继发。
Na+-K+依赖式ATP酶
1.钠钾泵概念:简称钠泵,就是Na+-K+依赖式ATP酶。
2.钠泵的意义:
①钠泵活动每分解1个ATP分子,可使3个Na+泵出胞,2个K+入胞,这样可以造成浓度差(胞内K+是胞外30倍,细胞外Na+是胞内10倍)。
②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
③维持细胞渗透压。
④势能是其他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二、细胞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1.静息电位:指细胞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内外存在的内负外正电位差。
2.产生机制:主要是K+外流形成。
①细胞内外各离子分布不均(造成势能)。
②静息时细胞对K+选择性通透。
(二)动作电位
1.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2.分期:①去极化时期②复极化时期③后电位
3.产生机制:主要是Na+内流形成。
①去极化:主要是Na+内流。
②复极化:主要是K+外流。
三、细胞的收缩
(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结构
(二)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
神经末梢兴奋→膜对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 Ca2+推囊泡往前膜移动→ACh通过接头间隙扩散到接头后膜(终板膜)并与ACh受体结合→终板膜对Na+通透性增高→Na+内流→终板电位(局部电位)→总和达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过程是一个电—化学—电传递的传导过程。
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
A.单纯扩散
B.通道转运
C.载体转运
D.主动转运
E.出胞或入胞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如:O2、CO2、N2、NH3)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单纯扩散。
细胞膜在静息情况下,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最大
A.Na+
B.K+
C.Cl-
D.Ca2+
E.Mg2+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生理静息情况下,细胞外液Na+为细胞内液Na+浓度的10倍;细胞内液K +为细胞外液K+浓度的30倍。静息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最大。细胞膜在受到刺激的情况下,对钠的通透性最大。
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偶联因子是
A.Na+
B.Ca2+
C.Mg2+
D.IP3
E.DG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当神经纤维传来的动作电位到神经末梢时,引起接头前膜的去极化,引起膜上Ca2+内流,Ca2+推动突触小泡释放的ACh与接头后膜的N2型受体结合,引起终板电位,并最终引起肌肉收缩。所以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偶联因子是Ca2+。
02 血液
一、血细胞的组成、生理特性、功能及其生成的调节
(一)红细胞
1.数量:
(1)RBC男:(4.5-5.5)×10 12/L;女:(3.5-5.0)×10 12/L
(2)HB 男:120-160 g/L;女:110-150 g/L
2.功能:运输氧气和养料。缓冲酸碱平衡。
3.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
1)血红蛋白生成原料:Fe2+、蛋白质。
2)成熟因子:叶酸、vitB12。
(2)红细胞的生成调节:主要因组织缺氧使肾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甲状腺素和生长激素可增加红细胞的生成。
(二)白细胞
白细胞总数(4-10)×10 9/L
(三)血小板
1.数量:(100-300)×10 9/L
2.止血过程:
参与生理止血功能。
(1)血管收缩: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TXA2等缩血管物质。
(2)血小板血栓形成:血小板释放ADP和TXA2,血小板血栓。并进一步靠自身收缩蛋白的收缩作用,让血凝块收缩,形成稳固的血栓。
(3)血液凝固:即止血栓的形成。
二、血液凝固过程
(一)凝血因子
1.内源性凝血:异物(胶原、玻璃、白陶土)激活启动因子(因子Ⅻ)。所有因子都在血液中。
2.外源性凝血:组织中的因子Ⅲ不表达,血管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中因子Ⅲ被激活。它在血液外的组织中。
3.两者的主要区别:启动方式和参加凝血因子不同。
4.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合成,合成时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故它们又称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
(二)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
1.抗凝血酶Ⅲ:抑制因子Ⅸa、Ⅹa、Ⅻa活性。
2.肝素:黏多糖,存在组织中,尤其是肝脏。
作用:①增加抗凝血酶Ⅲ的活性2000倍,而间接发挥抗凝作用。②促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凝血抑制物、纤溶酶原激活物而凝血。③体内外都有作用。
外、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主要区别
A.组织受伤释放组织因子Ⅲ
B.凝血酶的形成
C.第Ⅻ因子被激活
D.血小板第Ⅲ因子的释放
E.启动因子和参与因子
『正确答案』E
03 循环系统
一、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一)心肌工作细胞的动作电位
(二)窦房结动作电位
自律细胞的特点:4期发生自动去极化。这也是自律细胞产生自动节律性的电生理基础。
机 制:
0期 Ca2+ 内流
3期 K+ 外流
4期 K+ 外流逐渐↓; Ca2+内流逐渐↑→达到阈电位→爆发动作电位
二、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如果心率为每分钟75次,则约0.8秒。
(一)心脏泵血的过程
心脏的泵血过程主要是经过体循环和肺循环来完成的。等容收缩期心室内压力上升最快。
(二)评定心脏泵血功能的主要指标。
1.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60-80ml,简称搏出量。
2.每分搏出量:一侧心室一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搏出量×心率)4.5-6.0L/min。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
(1)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β受体结合→Ca2+内流→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心肌兴奋性↑、心率↑、心肌收缩力↑、房室传导↑,阻滞剂心得安。
(2)心迷走神经末梢释放ACH(乙酰胆碱)与心肌M受体结合→K+外流→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心肌兴奋性↓心率↓、心肌收缩力↓、房室传导↓,阻滞剂阿托品
2.血管的神经支配
(1)交感缩血管纤维: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α受体结合→血管壁收缩。
(2)副交感舒血管纤维: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M受体结合→血管壁舒张。
3.降压反射
(1)感受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和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
(2)传出神经及中枢
(3)反射效应:当血压↑→压力感受器↑ →迷走神经↑→三个负性作用→血压↓。反之,当动脉血压↓→压力感受器↓→迷走↓交感↑→三个正性作用→血压↑。
(4)生理意义:维持血压的稳定。
4.体液调节
循环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约占80%,去甲肾上腺素约占20%。
(1)肾上腺素:主要作用心肌细胞膜上的β1受体。→心肌收缩力↑→输出量↑(强心药)
(2)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肤、肾及胃肠血管α受体结合强→缩血管。(升压药)
在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力上升最快的阶段是
A.快速射血期
B.等容收缩期
C.缓慢射血期
D.等容舒张期
E.快速充盈期
『正确答案』B
心室肌细胞3期复极化主要是由于
A.K+的快速内流
B.Ca2+的快速内流
C.K+的快速外流
D.Cl的快速内流
E.Ca2+内流和K+外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0期主要Na+内流,1期主要K+外流,2期Ca2+内流抵消了K+外流,3期主要K+外流,4期Na-K泵的作用。
肾上腺髓质激素大量释放时
A.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B.血压降低,心率加快
C.血压升高,心率减慢
D.血压降低,心率减慢
E.心率和血压均不变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肾上腺髓质激素大量释放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与心血管上相应受体结合,引起心肌收缩加强加快、心率加快、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
04 呼吸系统
一、肺通气
(一)呼吸形式
根据参与呼吸的肌群不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和混合式呼吸。
根据呼吸深度不同分为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二)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1.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平均为500ml。
2.肺活量
(1)肺活量:尽力吸气后所尽力呼出的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意义:反映肺通气功能储备量的多少。
(2)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指在一次尽力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前3秒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83%、96%、99%)
意义:反映肺通气功能较理想的动态指标。
3.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
(1)肺(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内呼出或吸入的气体量。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意义:反映单位时间内肺的通气效率
(2)肺泡(有效)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并与血液进行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意义:反映单位时间内真正有效的通气量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1.肺换气透过的结构是呼吸膜。
2.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增加肺泡通气量提高效能。
3.PO2:①肺泡﹥血液﹥组织细胞;②PCO2:组织细胞﹥血液﹥肺泡。
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是
A.潮气量
B.肺活量
C.时间肺活量
D.通气/血流比值
E.肺扩散容量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评估肺通气功能最好的指标是时间肺活量,肺气肿或慢阻肺时时间肺活量降低。
二氧化碳分压由高至低的顺序通常是
A.肺泡气,组织细胞,静脉血
B.静脉血,肺泡气,组织细胞
C.肺泡气,静脉血,组织细胞
D.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
E.静脉血,组织细胞,肺泡气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二氧化碳分压由高至低的顺序为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分压最高的地方是组织细胞。
05 消化系统
一、胃内消化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1.性质:无色,pH:0.9-1.5。
2.成分:水、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和黏液。
3.分泌部位:盐酸(由壁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主要由主细胞分泌)、碳酸氢盐(由胃黏膜的非泌酸细胞分泌)、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
(1)盐酸:①杀菌作用;②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其提供适应的酸性环境;③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④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⑤使食物蛋白质变性,促进其消化
(2)胃蛋白酶原:在胃腔内经盐酸或已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作用变成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成、胨及少量多肽和氨基酸。该酶作用的最适pH为2~3,进入小肠后,酶活性丧失。
(3)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其作用是在回肠部帮助维生素B12吸收,内因子缺乏将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黏液和HCO3-:形成黏液HCO3-屏障。胃黏液屏障:黏液和碳酸氢盐共同形成的抗损伤屏障称胃黏液屏障。胃黏膜屏障:胃黏膜的上皮细胞顶层膜形成的致密脂蛋白层防止H进入胃黏膜,这层抗损伤屏障称胃黏膜屏障。
(二)胃的运动形式
1.容受性舒张:在进食时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地使胃底和胃体部分的胃壁舒张准备接纳入胃的食物称容受性舒张。
意义:完成容纳,储存功能,保持胃内压的恒定。
2.蠕动:食物入胃5分钟开始,起自胃体中部逐渐向幽门推近越近幽门收缩越强。3次/分。
意义:搅拌、研磨和推进食物。
二、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成分和作用
(二)胆汁的成分和作用:胆汁中除97%的水外,还含胆盐、胆固醇、磷脂和胆色素等有机物及Na+、Cl-、K+、HCO3-等无机物,不含消化酶。
①弱碱性的胆汁能中和部分进入十二指肠内的胃酸;②胆盐在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中起重要作用:一是乳化脂肪,增加脂肪与脂肪酶作用的面积,加速脂肪分解;二是胆盐形成的混合微胶粒,使不溶于水的脂肪分解产生脂肪酸、甘油一酯和脂溶性维生素等处于溶解状态,有利于肠黏膜的吸收;三是通过胆盐的肝肠循环,刺激胆汁分泌,发挥利胆作用。
(三)小肠的运动
1.分节运动:肠壁的环形肌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作用:(1)促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消化。(2)促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利于吸收。(3)不断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2.蠕动:推进性运动。
意义:推进食物。
促使胰蛋白酶原转变为胰蛋白酶的物质是
A.胃酸
B.胰蛋白酶
C.糜蛋白酶
D.肠激酶
E.组织液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都以无活性形式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分别称为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肠液中肠激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使之变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胰蛋白酶。
06 体温及其调节系统
一、体温的定义和正常生理性变异
(一)体温的概念和正常值
概 念: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正常值:直肠温度:36.9~37.9℃;口腔温度:36.7~37.7℃;腋窝温度:36.0~37.4℃
(二)生理波动
1.昼夜节律:2-6点最低,13-18点最高,不超过1度
2.性别波动:女性高于男性,0.3 ℃
受孕激素影响月经前较高,排卵日最低。
3.年龄影响:新生儿高于成年人。
4.肌肉运动: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
(三)产热和散热的基本过程
1.主要产热器官
(1)安静:内脏,尤其是肝脏
(2)运动:骨骼肌
2.机体产热形式及调节
①寒战性产热: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寒战来増加产热量。寒战是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的表现。②非寒战性产热,褐色脂肪组织产热最多,另外甲状腺素也是产热的原因。
3.散热过程
(1)辐射:机体以热射线形式向周围放射热量。
(2)传导: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洗浴、冰袋、冰帽给高热病人降温,就是利用了这种原理。
(3)对流:通过气体交换热量的一种方式。
(4)蒸发:环境温度≥皮肤温度时,蒸发是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酒精擦浴就是利用了这种原理。
人在高温高热无风尤其是大雨来临前的环境中,不但辐射、传导、对流的散热停止,蒸发散热也很困难,造成体热淤积容易发生中暑。
给高热病人使用冰帽退热方式属于
A.辐射散热
B.对流散热
C.传导散热
D.蒸发散热
E.传导+蒸发散热
『正确答案』C
给病人酒精擦浴退热方式属于
A.辐射散热
B.对流散热
C.传导散热
D.蒸发散热
E.传导+蒸发散热
『正确答案』D
炎热环境(38℃以上)机体维持体温平衡的方式
A.辐射散热
B.对流散热
C.传导散热
D.蒸发散热
E.传导+蒸发散热
『正确答案』D
07 尿的生成和排出
一、概述
尿的生成三个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肾小球的滤过是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过进入肾小囊腔而形成超滤液的过程。
1.有效滤过压= 血管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2.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125ml。
意义:每分钟经过肾脏的血19%的被滤出。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转运)
葡萄糖的重吸收
①部位:仅在近端小管。
②机理:继发于Na+的主动转运。
③肾糖阈:尿中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是由于肾小管对糖的吸收达到了极限(180mg/dl)。
四、尿生成的调节
(一)肾的自身调节
小管液溶质的浓度 :浓度↑—渗透压↑—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
渗透性利尿:肾小管内溶质浓度增多造成肾小管液渗透压增多,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的现象叫渗透性利尿。
(二)抗利尿激素
1.合成部位:主要在视上核合成
2.储存:神经垂体
3.作用:提高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4.分泌调节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①大量出汗、腹泻—血浆晶体渗透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ADH分泌↑ —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
②水利尿:大量饮清水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ADH分泌减少,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的现象叫水利尿。
(2)循环血量及血压的改变
血量↓—血容量感受器↑—ADH分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
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肾血浆流量增多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
E.醛固酮分泌减少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大量饮清水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ADH(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 ,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的现象叫水利尿。
08 神经系统
一、突触传递的过程
突触传递:指突触前N元的信息通过传递引起后N元活动发生兴奋或抑制的过程。
过程:动作电位传至突触末梢→Ca2+通道开发→Ca2+内流→Ca2+将囊泡推向前膜→ACh释放在间隙→与后膜的受体结合→引起Na+内流 →动作电位。
二、兴奋性和抑制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A.Na、CI、K,尤其是对K
B.Ca、K、Cl,尤其是对Ca
C.Na、K,尤其是对Na
D.K、Cl,尤其是对Cl
E.K、Ca、Na,尤其是对Ca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囊泡释放了乙酰胆碱,突触后膜提高了Na、K,尤其是对Na离子的通透性。
09 内分泌系统
一、激素概念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能够传递信息的生物活性物质称激素。
内分泌系统是由体内相对集中的内分泌腺和分散于某些器官组织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另一个重要的信息传递系统。
1.内分泌腺:包括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甲状旁腺、性腺和松果体等。
2.内分泌细胞:分布比较广泛,在胃肠道、下丘脑、心血管、肺、肾、胎盘和皮肤等器官组织中均存在各种不同的内分泌细胞。
二、激素作用方式
1.远距分泌: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
2.旁分泌: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
3.自分泌: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而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用。
4.神经分泌:神经内分泌细胞,它们产生的神经激素借轴浆流动运送至末梢而释放。
三、激素的分类
1.含氮激素
(1)胺类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
(2)肽类:胃肠肽、神经垂体激素、下丘脑调节肽、降钙素、生长素、催乳素。
(3)蛋白质:胰岛素、甲状旁腺和腺垂体分泌的激素。
2.类固醇(甾体)激素
(1)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醛固酮。
(2)性腺激素: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
四、甲状腺激素
(一)产热效应:甲状腺激素显著地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增加组织器官耗氧量和产热量。1mgT4使机体产热量增加约4200kJ,基础代谢率提高28%。
(二)对代谢的影响
1.糖:生理状态影响不大,甲亢血糖升高。
2.蛋白质:生理状态合成蛋白,甲亢分解蛋白。
当甲状腺素分泌不足,蛋白质合成减少,这时,细胞间黏液蛋白增多,有黏液蛋白可吸附一部分水盐。在皮下形成一种特殊的指压而不凹陷的水肿称黏液性水肿。
3.脂肪:合成小于分解。
(三)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主要影响脑和长骨的生长发育,幼儿时期分泌↓ → 呆小症
在胚胎期缺碘或者是出生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儿童,脑和骨骼的发育明显障碍,婴儿表现为智力迟钝,身材矮小称呆小症。
五、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
六、下丘脑调节肽
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一些调节腺垂体的活动肽类激素,称为下丘脑调节肽。包括: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生长素抑制激素(GRIH)、长素释放激素(GH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MRF)、促黑素细胞激素抑制因子(MIF)、催乳素释放因子(PRF)、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
碘缺乏对健康的影响除了甲状腺肿大外,还可引起
A.肝脏损害
B.免疫功能低下
C.脑发育障碍
D.内分泌紊乱
E.骨代谢障碍
『正确答案』C